地方文化网 中国地方文化论坛

论大冶学的创建及其历史地位

2024-06-10
刘金林【作者机构】 湖北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师范大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来 源】 《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8月【摘要】大冶学融地名学与悠久的历史(三千年青铜文明史、一千年建县史、百年开发史及工业文明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矿冶文化)与著名的工业品牌(近代汉冶萍公司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以及大冶水泥厂、大冶源华、利华煤矿闻名中外,...

唐宋时期西塞山地名考证 ——以唐宋地理总志与地方志为中心

2024-06-06
刘金林【作者机构】湖北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师范大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来 源】《地方文化研究》 2022年第6期 [摘要] 通过对唐宋时期中央官方编修的《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地理总志的考证分析,明确了武昌西塞山地名的唯一性。通过对南宋两部私撰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的考证分析,进一步确认了武昌西塞山地名的唯一性。通过对唐...

荆楚文化通议

2024-06-06
刘玉堂【作者机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来 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摘 要] 荆楚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雅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氛围,让荆楚人能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从旧石器时代至21世纪,荆楚文化异彩纷呈,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荆楚贡献。荆楚文化特征鲜明,主要表现为尊天重人、尚和贵诚、狂放达观、兼容并蓄、守正图新。荆楚文化在中华文...

南宋永嘉学派的经世思想与批判意识

2024-09-05
施建雄, 康杰【作者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来 源】《史学集刊》 2024年第2期摘 要: 永嘉学派作为锐意事功的学术流派, 以务实黜虚为治学特点, 侧重经制之学, 尤其注重探讨宋代社会经济制度。 他们重视研究货币流通思想、 专卖政策、 财税政策和会计制衡作用等, 批判两宋王朝对百姓肆意盘剥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旨在不断完善国家的治理政策和措施。 这充分体现出他们密切关注现...

晚清民国永嘉学派的承传谱系——兼论“温州学派”命名的问题

2024-09-05
陈云昊【作者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来 源】《人文杂志》 2023年第5期内容提要 胡适在晚年回忆存在于北京大学的永嘉学派传人时使用了“温州学派”的命名,是后来研究者主要参考的学术史论述。然而,胡适的命名在学术史意义上是一个误解,他割裂了这个学派与在温州地区渊源已久的永嘉学派的关联。梁启超也误读了这一学派自身的承传谱系。钱基博在对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永嘉学派与温州地域文化的耦合性

2024-09-05
倪孟达【作者机构】温州城市大学【来 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摘 要] 温州民间有崇文尚学之风,两宋时期学风鼎盛,学者之间前学后继薪火相传,乡邦情怀浓厚;宋室南渡使温州获得空前发展,文化内涵得以提升,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传统重农抑商、厚本轻末的思想受到冲击,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永嘉学派这一集体智慧。在历经浮沉之后,永嘉之学在近代温州重获新生。同时,它...

民国温州:一个区域历史的变化脉络

2024-09-05
冯筱才【作者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来 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摘 要:民国时期温州的历史变迁,是了解20 世纪中国历史演化的一个特殊案例。自晚清开埠之后,温州成为上海经济文化的辐射区,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加上澎湃而兴的新学浪潮,使温州学人成就斐然,也使中西文化兼容的风气也已开始流行,并影响全国。1912 年后,由于政治变化剧烈,温州的“边缘性”使...

论薛季宣的义利观

2024-09-05
倪福东【作者机构】杭州医学院【来 源】《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摘 要] 薛季宣是永嘉事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事功思想与程朱理学在理论侧重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若要捕捉这种显著区别下的内在本质,需要从“义利”关系着手。比较传统义利观与薛季宣的义利观可见,薛季宣的义利观在大体上表现为“以义为本”“利义之和”两个特点。其中,“以义为本”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义本利末”的价值观念;“...

薛季宣学术思想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2024-09-05
徐晗【作者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来 源】《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4期摘 要:薛季宣怀疑朱熹的道统之说,坚持“道”“器”不相离的主张,强调“以经制言事功”和经史并重。薛季宣的学术思想对其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主张文章要“文道合一”、经世致用和以风教为旨归。在独特的散文创作观统领下,薛季宣的散文呈现如下特点:引经据典,考古详核;立说精确,论证严密;破...

温州学研究视域下的永嘉学派

2024-09-05
陈安金【作者机构】温州大学国学研究院【来 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摘 要:“温州学”概念的核心内涵有“温州人”、“温州人精神”、温州乡邦文献、“永嘉之学”及其思想价值。将永嘉学派置于“温州学”研究视域下,其地域影响与思想价值方能得到全方位的呈现。永嘉学派兼具“温州学”之四种内涵,即学派诸贤是“温州人”的杰出代表、“温州人精神”的奠基人,学派传世文献是温州乡邦...

“地方学”学科建构的路径探索——以“温州学”为例

2024-09-05
何智红【作者机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来 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摘 要: 将“温州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是弘扬温州文化的强烈诉求,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擘。对独立学科路径进行探索,有其学术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通过文献法梳理“温州学” 研究的发展脉络,总结比较独立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发现“温州学” 独立学科建设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闽台“送王船”仪式中民间航海知识的传承

2024-09-04
陈辰立【作者机构】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来 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摘 要]闽台地区的“送王船”仪式蕴含着濒海社群海上生产与生活的智慧,是一种能够整合沿海社区人群、凝聚社区认同的重要海洋民俗活动,承载了人类由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突出表现为它所包纳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闽台“送王船”仪式中的民间航海知识,体现在造船仪式、海上航路以及航运制度三个方面,分别...

富美宫传统的送王船与厦门等地的送王船仪式异同研究

2024-09-04
石奕龙【作者机构】厦门大学【来 源】《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摘 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台送王船”仪式是一种闽台与海外闽南人沿海某村镇定期举行的、有着迎送代天巡狩王爷过程的、是民众广泛热情参与的仪式实践,或可称之为闽南人的民间狂欢节。 而泉州富美宫的传统“送王船”仪式则是为驱瘟不定期举行的“送瘟”仪式,民众避之而庆幸,虽然两者在某些环节特别是“送”的...

中马非遗“送王船” 交流现状与传承研究

2024-09-04
施晓楠【作者机构】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来 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摘要: 跨境民族的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虽各具特色却又同根同源, 其中不免有共同流传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共同的关注点, 但非遗的保护和申报工作不应局限于单个国家, 文化共同体意识带来长期发展。 2020 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遗成功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 的相关历史、...

宗教人类学视野下送王船仪式研究

2024-09-04
朱鹏【作者机构】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来 源】《红河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摘 要:文章从送王船定义、历史渊源及传播现状入手,阐述厦门港沙坡尾地区海洋信仰发展、龙珠殿沿革及其王船仪式的历史变迁过程。以2017年度厦港龙珠殿送王船仪式为例,阐释其活动组织、仪式空间的建构、王醮科仪等环节中的深刻意蕴,揭示民间宗教表象下的思想体系及其社会功能,论述新时期传承王船祭的必要性。西方部分学者...

漳州非遗民俗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以“送王船”和“磕尪”为例

2024-09-04
刘莹【作者机构】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来 源】《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摘 要:漳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多姿多彩、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农村作为传统民俗的发源地,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源泉。繁荣传统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通过深度观察“送王船”和“磕尪”两项非遗民俗,展现生活在其中的人对于民俗活动的态度,深掘历史,追根溯源,结合实际,找到非遗...

海洋文化与海洋族群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以“送王船”信俗为例

2024-09-04
苏文菁1,2, 吕漫俐3【作者机构】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3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来 源】《闽商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摘 要:“送王船”源于中国传统的攘灾祈福、特别是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各类疾病的对抗中形成的“送瘟神”与东南沿海区域非体系化的海洋生活仪式的融合。海洋族群独特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送王船”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生活基础;同时,中国海洋族群的逐海...

“送王船”的文化价值探究——基于“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视角

2024-09-04
田禾【作者机构】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来 源】《福建艺术》 2022年第11期2020年12月,由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其相关实践”(简称“送王船”)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其相关实践”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文化价值的认定。文化人类学认为“现在的文化...

从闽台地区“送王船”习俗看社会的历史记忆功能——以厦门海沧区新垵村为个案

2024-09-04
徐庆红【作者机构】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来 源】《闽台文化交流》 2006年第4期新垵是厦门海沧区的一个行政村,包括四个自然村,是全国有名的侨乡。厦门市被国家列为经济特区后,厦门各区有了新的发展定位,海沧区承接了从厦门迁出的大部分重工业,同时,新兴的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也纷纷在海沧落户,比较有名的如夏新、柯达等电子类产业都在海沧区的新阳工业区。由于工业区在地理位置上与新垵、霞阳两村相...

论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 ——以中国长江博物馆为中心

2024-08-19
傅才武, 李高峰【作者机构】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来 源】《江汉论坛》 2024年第7期摘 要: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同于历史类博物馆和区域综合性博物馆,就在于必须以空间性统筹时间性,而不是以时间性统筹空间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项目,中国长江博物馆必须科学展示长江文化遗产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符...

江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

2024-08-19
王卫平【作者机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来 源】《江汉论坛》 2024年第6期摘 要:江南文化的特征与精神内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江南文化特征是指在与其他区域文化比较中归纳出的带有显著性或符号性的地域文化事象,所要说明的是“何为江南文化”;而江南文化精神则是指在江南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连续性、指引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所要阐明的是“何以为江南文化”的问题。前者是表征,后者是内核。基于此,江南...

保护文化遗产 文明交流互鉴——第三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第1号)

2024-06-16

《地方学研究》第10辑征稿启事

2024-06-16

侯仁之先生与北京学研究

2024-06-10
张宝秀【作者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来 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摘 要]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之时,侯仁之先生为之题词:“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精准地概括出了北京学研究的宗旨。侯先生一直十分关心北京学研究工作,他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丰硕成果和深刻认识是北京学研究的基石和指针,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一直在深深地影响、引领、推动着...

当代中国地方学:发展模式与未来进路

2024-06-10
王枫云, 刘鉴萱, 任亚萍【作者机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来 源】《学习与实践》 2021年第6期摘要:地方学作为一门“因地名学,以地名学”的学问,其相关名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但规范意义上的地方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方学开始蓬勃发展。当代中国地方学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但这些模式也不...

全球学视域下深化城市地方学研究的思考

2024-06-10

陕西方言类流行歌曲创作研究

2024-06-10
白皓【作者机构】西安音乐学院【来 源】《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摘 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的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这其中部分作品已成为了人们认识不同城市和城市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些歌曲以流行歌曲为主,简单、质朴,易学并易于传唱。而在这当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使用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他们已然成为了地方音乐文化的新势力。陕西方言类流行歌曲以其独特的气质、多样化的...

论三线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

2024-06-06
柴菁铭, 张熊玲《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摘要]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线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备战时期伟大实践的思想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的价值诠释。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三线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其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为推动成...

“三线建设”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基础、价值定位和实践路径*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考察视角

2024-06-06
刘明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摘 要:“三线建设”是20 世纪60 年代,为因应我国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思想,在我国中西部13 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历史和三线精神共同构成了三线建设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线建设文化价值及传承利用路径探析 ——以广元市为例

2024-06-06
白少强《中国西部》 2021年第2期〔摘要〕 三线建设为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遗产。文章在分析三线建设文化珍贵的历史价值、崇高的精神价值、厚重的人文价值、重要的科研价值、显著的文旅价值基础上,从深入挖掘三线建设文化精神价值,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合理利用三线建设工业遗址,高品位打造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载体;多维度开发三线建设文化作品,提升三线建设文化影响力;精心打造“三线记忆”文化旅游区...

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荆门市三线建设文化价值及传承利用

2024-06-06
赵威 温媛媛 吴永忠《荆楚学刊》 2023年第3期摘要:荆门作为国家在湖北部署“三线”建设重要基地之一,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一批军工企业和国防企业相继迁入,在奠定荆门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城市地位的同时,形成了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的三线建设文化,对荆门经济社会、人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三线建设文化在融入现代城市文明过程中,因保护不足、互动不够、利用不高等因素的制约,...

榜样力量:三线建设时期绵阳菁英劳模精神的赓续与弘扬研究

2024-06-06
张勇 杨雯心《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摘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加强三线建设重要战略决策。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在新时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绵阳地区是全国三线建设重点区域之一。从1964年开始,一批又一批菁英以建设祖国后方战略基地为己任,来到了落后的绵阳地区,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国家重点建设,做出了巨...

新时代三线建设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06-06
坚葆林 高宏基《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第3期摘 要 三线建设文化是三线建设孕育出的思想产物,是红色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彰显,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构建传承和弘扬三线建设文化的现实路径,将三线建设文化融入学校内涵建设,既可以拓展立德树人载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又有利于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新时代三线建设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词 三线建设;三线建...

三线建设初期工业布局中的央地关系研究

2024-06-06
张杨《学术界》 2024年第3期〔摘 要〕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为应对严峻的地缘政治危机而开展的大规模国防备战和工业转移活动。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各部委基于在三线地区建立本系统后方基地的需求,纷纷派出工作组到内地为工厂选址,地方政府担心各自为战的选址有可能导致地方工业发展失序,特制定本地工业发展规划以供参考。三线地区依据专业化协作的需求、一线地区基于力所能及的原则,分别向中央部委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