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孙永霞
“希望老师们在科学求索道路上勇攀高峰!”在第21个全国科普日期间,湖北省推进实施“荆楚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星火行动”,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活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寄语勉励广大教师。
科技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24年,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总动员。教师队伍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是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维、传播科技知识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湖北大力推动实施荆楚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星火行动,数字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科学素养教育,丰富科学课程设计,设立师生科普基地,开展“荆楚教师科学文化周”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大力营造科学教育良好氛围。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致辞
源头培养,厚植师范教育科学底蕴
“科学素养课程培养了我的跨学科思维,当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我有了更多的教学灵感。”湖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023级学生田芯蕊说。
“数字素养课程提升了我们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融合的能力,传统的地理课也可以身临其境。”黄冈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23级学生祁欣悦说。
黄冈师范学院将《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学生基础课程,对师范专业学生开设3门数字素养必修课程,还开展了无人机兴趣小组、数字摄影技术等第二课堂活动。
全省师范院校将教师数字素养和科学素养作为培养必修课程,将课程开设情况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重要指标点。高校师范类专业普遍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数字素养》《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等科学素养、数字素养类课程,每门课程课时量在36学时,大力提升师范生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
2023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妇联、科协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新时代加强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举措,明确提出强化科学教师培养,推动省内师范院校建强一批培养科学教师的师范类专业,优化培养方案,提升科学实践能力。
项目培训,锻炼一线教师创新思维
“优秀的人才靠教育,先进的科技靠创新!”2024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走进全省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现场,寄语来自各地的2000名新入职教师。
在每年开展的全省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活动中,精心开设系列科学体验课程,建有“星空制造厂”“梦想实验室”“羽衣手工坊”等科创社团,以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课程模式,引导教师拓展教育思维,优化育人理念,提升科学素养。
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0名来自全省各地的科学教师不仅走进中国东方航空武汉公司,探访地面指挥中心,还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完成40项科学创意作品,其中有10项作品正在申请专利。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高云峰全程现场指导,对学员的创造能力给予充分肯定,“项目式的培训学习,拓展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激发了教师的学习兴趣。”
武汉市黄陂区实验小学郑小云老师表示,从培训中学到的不仅是如何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学生潜能。利川市建南镇黄金小学向启林老师说,山区教师更需要这样的科学素养教育。
教师数字素养和科学素养被列入全省教师培训重要内容。近三年来,省级组织科学素养专项培训67项次,培训教师近5000人。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今年8月,宜昌高新区组织开展了“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实践研究”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一批省内外经验丰富的专家、教研员及一线教师作专题分享和实操训练,参训学员还走进科技馆,参访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三峡大坝,探秘国之重器。英山县与江汉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2024年科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由江汉大学的专家教授们给学员们讲解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全县科学学科教育质量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4年,湖北省专门设置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出国培训项目,在全省遴选中小学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赴国外研修学习,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本领。
湖北大力推动实施荆楚教师科学文化素养星火行动
基地支撑,搭建师生研学探究平台
“一颗小小的种子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全国模范教师、枣阳市刘升镇初级中学优秀班主任、语文教师王永清感慨不已。
王永清被遴选参加全省“荆楚卓越班主任”培训项目,让她没想到的是,培训还安排到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参观学习。“这启发我们,育人工作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知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湖北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百校百馆建设计划”,指导各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建设100个科普、文化场馆,作为师生培训研学教育基地,超过100万人次通过线上平台预约参观。从卓越班主任培训方案可以看到,王永清在三年培训期间,须访问30所博物馆。
“看到了书本里才有的知识”,荆门市掇刀区十里牌小学教联体116名师生前往武汉,开启“访百校探百馆”科普研学之旅,进一步拓宽师生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们很有感触。
2024年5月,在湖北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现场观摩交流活动暨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启动仪式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师生作为科学素养创新成果的代表,带领现场观众驶入“车谷之城”科技大本营,呈现一场人与未来的小小科学达人秀。
2023年12月,全省推出215个“科普教育基地”,指导各地同步建设一批科普教育基地,为全省师生享有更多科普教育资源提供平台支撑和条件保障。
2024年,教育部部署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工作,示范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宜昌市、武汉市汉阳区、荆门市掇刀区、黄冈市英山县、荆州市沙市区入选全国实验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等39所学校入选全国实验校;省级评选确定5个省级实验区和21所省级实验校。
强化教师科学素养教育
辐射引领,营造科学教育浓厚氛围
2024年教师节期间,彭玉生被中宣部、教育部选树为“全国最美教师”。彭玉生是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校长。他坚守库区28年,从事科学、数学教育,在教学点开设“乡村创客”特色课程,把村小教学点变成“科学殿堂”。他深有感触地说,“乡村也有科学乐园!”“乡村孩子,也有航天的梦想!”
2024年“荆楚最美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孝平在全国成立首个“院士科普工作室”,已有3亿人次收听节目。在今年教师节晚会现场,陈孝平院士深情地讲,下一步还将让科普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校,和更多的孩子、家长、群众面对面。“我希望到中小学做科普,引导孩子们搞微创新、小发明,科普要从娃娃抓起。在他们的脑海中种下一颗科学小种子,也许二十年后,他们就有人成为大科学家。”陈孝平院士说。
武汉市成立9个院士科普工作室,汇聚26名院士、上千名科技工作者,深入中小学开展生命健康、自然生态、信息通信、农业科技、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学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为了进一步发挥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引领辐射作用,湖北探索将教师数字素养、科学素养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评审、职称评审、典型选树等方面,加大评价考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于科普工作,他们利用学校教育优势,发挥辐射作用,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随州市净明小学的科学教师汪家望,获评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他长期致力于乡村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牵头成立以净明小学为核心学校的“科普教联体”,成员学校扩大到县内20所中小学,对外辐射至福建、贵州、浙江、河北、河南等六省。十堰市柳林小学教师刘经敏,是2024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带领学校兴趣小组参加湖北省机器人大赛,荣获一等奖,激励更多学生不断追求科技创新;监利市黄歇口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邓从新,在41年的教学工作中有33年时间做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他用“15年16个项目获得17个全国奖项”的成绩证明,在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农村天地大有可为;武汉市梅苑学校副校长宋红兵是科学特级教师,引领科学教师团队,构建了一套从一年级到初中九年级的科技社团体系,确保每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培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生物技术系余龙江教授,从教36载始终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以信息化为教学赋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202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