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诗意地名一一西塞山

2024-06-20 20:45

【湖北•最美地名】最诗意地名-西塞山

黄石民政 来源:寻根湖北

黄石市西塞山地处吴头楚尾,是长江中游的雄关要塞与地理标志,南朝《西曲歌·襄阳乐》称:“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西塞山地名来历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山连延江侧,东山偏高,谓之西塞。东对黄公九矶,所谓九圻者也,于行小难,两山之间为阙塞。”因“两山之间为阙塞”“东山偏高”“东对黄公九矶”,便称之为“西塞”,由西塞地名又延伸为西塞区域和西塞山名。

西塞山是著名的古战场,经历过上百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争。重大战事有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铁锁沉江等关系三国兴亡的战争,刘裕攻桓玄、萧道成战沈攸之等关系南朝兴替的战争,唐曹王李皋收复淮西平定叛乱的战争,徐寿辉御敌元军、李自成渡江转战、太平军鏖战清军等农民起义战争,武汉保卫战之西塞山抗日阻击战等,尤以铁锁沉江之战影响殊为深远。…

唐代诗人刘禹锡登临西塞山,感怀铁锁沉江之战,写下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狄秋。”这首诗是中国怀古诗的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此后,历代登临西塞山缅古寄怀者络绎不绝。唐代诗人罗隐在此感慨“吴塞当时指此山,吴都亡后绿孱颜”。唐代诗人胡曾在此感愤“思量铁锁真儿戏,谁为吴王画此筹”。明代首辅张居正在此沉吟“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

西塞山山势雄奇,风光旖旎,也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千古名山,荟萃着自南北朝以来历代著名诗人的传世佳作二百余篇。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西塞山》:“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最为形象地描绘出西塞山的险要。诗仙李白在这里写下了《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向友人描述了西塞山“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的雄伟气势。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则以清新亮丽的词风和白描艺术手法,讴歌西塞山秀美如画。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中国文人词开端之作,传唱海内外,苏轼、黄庭坚等都曾前往黄石西塞山感受其意境,并续其意写下了传世之作。

西塞山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西塞山峭壁如削,民间传说是“秦始皇鞭劈西塞山”。“张志和趣诗抵渡钱”的民间传说,十分风趣地反映了张志和渔隐西塞山时与当地老百姓的深厚友情。西塞山古有纪念张志和的元真子观,又因此处江水多回流漩涡,便有“矶尾寺神锅回归元真观”的传说。西塞山龙窟寺有一株明代牡丹花,每年花开数百朵,娇艳无比,吸引着远近的达官贵人、游客仕子纷纷前来赏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并有“牡丹精灵系桂枝”的传说。西塞放生节在鄂东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黄石及周边县市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自发地开展放生活动。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西塞神舟会,每年自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十八日,历时40天,是活动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了最古老的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塞山地下宝库十分丰富。自明代以来曾六次出土大规模的金窟钱窖。其中,明代两次在南宋著名将领吕文德宅基掘出黄金万两、钱币一窖,珍宝无数;清代乾隆年间,一次出土古钱币“坎土二三里”,历时数月;1938 年出土古钱币一窖,约30万斤,被日寇所掠去;1955年出土宋代古银锭292件,计重133.38公斤,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12件;1967年出土自西汉至南宋历代古钱币一窖,重达30万斤。西塞山古墓葬群是黄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汉、晋以来历代古墓葬皆有出土,黄石地区最大规模和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古墓葬皆在此地。

西塞山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近现代人物有:湖北省第一届议会议长、国会议员董昆赢,曾三任民国总统外交秘书、驻外公使的外交家张铭和载入武汉大学校史诸史册的贾汉铎等辛亥革命三剑客,著名爱国将领贾伯涛,教育部原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董纯才,原台湾“立法院秘书长”袁雍等,皆出生于西塞山下;著名作家张贤亮的祖籍及其祖坟在此地,多面谍王、红色特工袁殊的外祖家亦在此地。

西塞山自古为樊楚三名山之一,“西塞怀古”被列入古大冶八景,载入《四库全书》,今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录入《中国风景名胜词典》。现存主要景点有:西塞山牌坊、西塞残雪、古炮台、北望亭、报恩观遗址、双观亭、桃花亭、一线峡、桃花古洞、元真子钓台、龙窟寺和摩崖石刻、奇石等。元真子钓台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栖隐垂钓处,为中国十大古钓台之一。桃花古洞位于元真子钓台之上,为张志和栖隐避雨处。“西塞残雪”似雪非雪,为鸬鹚群栖所造就的生态奇观。北望亭登高望远,可一览楚江曲流与策湖静秀,繁华都市与郊野风光尽收眼底,亭悬外交部原副部长符浩所题楹联“形胜在吴头楚尾,风流于古往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