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金林 文章来源:黄石日报
位于长江黄石段江边的西塞山。符合文献记载的“峻崿横江,危峰断岸,长波所以东注,高浪为之西翻”的环境
○ 刘金林
西塞山是千古名山,这里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神舟会,这里是人间天堂的仙境之地,这里是硝烟弥漫的古战场,特别是唐朝张志和的《渔父词》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这两首千古绝唱,使西塞山名扬中外,也成为湖北黄石、浙江湖州、江苏南京、湖北宜昌等地争论的焦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西塞山”是一个特定的地名,在唐宋时期有大量的地方志、官方文献以及大量诗词文章记载,已成为全国的名山。
像西塞山这样的著名地名,要认定她,必须有严格的程序,不是任何一个文人写篇文章就能确认的。现在的地名必须由民政部门的地名办公室来确认,在古代也有一定的认定程序,首先地方政府要认可,并收录到地方志中,然后上报中央政府,收录到全国地理总志中。
江苏南京、湖北宜昌地方官方的历代地方志都没有西塞山地名的记载,浙江湖州地方官方最早记载西塞山地名的是明朝中期成化年间的《湖州府志》。
唐朝中央政府官修的地理总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全国只有唯一一处西塞山地名,唐朝西塞山地名具有唯一性。
《括地志》是唐朝官修的第一部地理总志,主编为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全书共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按贞观时期的10道排列,当时有358州,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山川、物产、古迹,风俗、人物、掌故等,多为历代著作所引用,到南宋后,此书散佚。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孙星衍将历代文献中征引的遗文辑为《括地志》八卷,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贺次君辑校本,虽然比孙星衍辑校本多出几十条,但与原著相差甚远。
《括地志》卷8《鄂州·武昌县》云:“武昌县,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当时武昌县管辖大冶县三乡及西塞山。
康熙《湖广通志》卷7《山川志·大冶县》西塞山条引用了《括地志》原文:“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皆于此。”
唐朝中央政府官修的《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总志,由宰相李吉甫撰修,名称来源于该志,完成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
《元和郡县图志》对古代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全书分10道47镇,记述了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此地理总志各镇都有图,称为图志,到两宋以后图已失佚。
《元和郡县图志》在中国的古代地理总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得最好的一部。特别是编写的体例最为完善,为后代地理总志的典范。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全国只有唯一一处西塞山地名,《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鄂州·武昌县》介绍:“西塞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竦峭临江。”
此外,唐朝的地方志《江夏风俗记》详细记载了西塞山的情况。“西塞山,高一百六十丈,在州西水路二百九十二里,峻崿横江,危峰断岸,长波所以东注,高浪为之西翻。”这是唐朝现存记载唐朝武昌县西塞山(今湖北黄石西塞山)最详细的地方志文献资料。
在唐朝,湖州不存在西塞山。湖州刺史颜真卿撰修的《石柱记》(又名《吴兴地记》)是最权威的湖州地方官方的地方志文献资料,颜真卿在《石柱记》卷3《山川》部分,记载了唐朝湖州有卞山、衡山、岘山、杼山、升山、金盖山等6座名山,颜真卿是位刚正不阿的公正官员,他把《石柱记》刻在石柱上,要天下人了解湖州的名山,唐朝湖州地方官方确认湖州不存在西塞山。
其次,“西塞”不是专有地名,主要指西边的要塞,不一定是山,西部或者西边的城池、山寨等也可以称“西塞”,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
江苏南京、湖北宜昌地方官方的历代地方志都没有西塞山地名的记载,湖北宜昌的“西塞”是指荆门、虎牙二山,历代地方志有记载。江苏南京的“西塞”是指清凉山,又名石头山,历代地方志还没有找到“西塞”的记载。
宋朝《景定建康志》是南京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官修地方志。《景定建康志》卷17“石头山”条指出:在城西二里,案《舆地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九里,自六朝以来,皆守石头以为固。”
宜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官修地方志是明朝弘治年间的《夷陵州志》。《夷陵州志》卷2《山川》记载:“虎牙山在(宜都)县北五十里大江北岸,与荆门山相对……时虎牙属荆州府夷陵州宜都县辖。”《夷陵州志》卷7《古迹》记载:“楚西塞:即荆门虎牙二山。以其东西相塞,故曰西塞。”
唐朝武昌县西塞山(今湖北黄石西塞山)的唯一性得到唐朝中央政府官修的地理总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以及地方志《江夏风俗记》的一致认可,湖州地方官颜真卿的地方志《石柱记》确认湖州不存在西塞山。千古绝唱张志和的《渔父词》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都在今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