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先生与北京学研究

2024-06-10 20:06

张宝秀


【作者机构】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

【来    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摘 要]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之时,侯仁之先生为之题词:“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精准地概括出了北京学研究的宗旨。侯先生一直十分关心北京学研究工作,他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丰硕成果和深刻认识是北京学研究的基石和指针,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一直在深深地影响、引领、推动着北京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侯仁之;北京学;历史地理

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顾问、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和开创者侯仁之先生喜迎百岁华诞,笔者作为侯先生的学生,谨撰此文向恩师敬表祝贺和祝福。

一、侯先生为北京学题词“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

侯仁之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在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建与理论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西北沙漠历史地理研究、其他一些城市的历史地理研究以及中国世界遗产申报等许多领域都贡献卓著,发挥了开创历史的作用。侯先生说:“在这些研究中,我还是对北京怀有更深的感情。可以说,是北京培育了我,我深深地热爱北京。正是在对北京的这种深情的推动下,在历史地理的范畴内,我对北京城的历史成长有了一点点认识。”侯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大师,老人家虚怀若谷,实际上侯先生对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无出其右者。

北京是侯先生心中的“圣城”,他“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正是出于对北京和北京研究的这份挚爱,以研究北京为己任的北京学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大学诞生以后,侯先生就给予了北京学特殊的关爱。

1998年6月,经北京市政府编制办公室批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Beijing Studies)正式成立之后,第一任所长、时任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的姜成坛教授和副所长张妙弟教授、李颍伯教授一同前往侯仁之先生府上,恭请侯先生担任北京学研究所顾问,侯先生欣然接受聘请,并提笔为北京学题词:“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照片1),侯先生的题词精准地确定了北京学研究的宗旨。

照片1 侯仁之先生为北京学研究所的题词

自此,侯先生一直担任北京学研究所顾问至今,十多年来,北京学研究所历任所长、副所长不知多少次登门拜访侯先生,向侯先生汇报北京学研究工作,请教北京学研究问题,得到侯先生很多指导。笔者作为侯先生的弟子、北京学研究所第三任所长更是在侯先生的谆谆教诲和殷殷鼓励下不断成长,在担任北京学研究所所长之前和之后都经常到侯先生家里或医院拜望侯先生,直接得到侯先生的指导,受益良多。

北京学研究一直秉承侯先生确定的“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宗旨,以北京城及其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综合体的形成、演化、发展规律为研究范畴,以围绕时间主线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和围绕空间主线的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中观到微观层次的调查研究为重点,以“地域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为特色,在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积极开展北京城市及区域发展的综合和应用研究,努力为推进首都北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提供应用理论基础和决策咨询服务,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具体定位于建设“三个平台”,即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综合研究北京城乡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开放性研究平台,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的以北京城市、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资料为主体的信息交流平台,与社会大众互动的提升广大市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科普教育平台,大力推动以科研为基础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服务工作。2004年9月,以北京学研究所为核心的北京学研究基地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联合设立的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北京学研究得到了政府部门更大力度的支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京学研究基地没有辜负侯先生的期望,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宜居北京、北京文化史、北京宗教史与宗教文化研究等方面已经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二、侯仁之先生的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和深刻认识是北京学研究的基石和指针

深入系统地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是侯仁之先生对科学研究的最重要贡献之一。他曾深情地回忆,整整80年前,也就是1931年,他作为一名对文化古城北平心怀向往的青年学生,在一个初秋的傍晚终于来到北平,在暮色苍茫之中随着拥挤的人群走出前门火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深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眼前,一瞬之间,他忽然感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那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深深地埋在了心田之中,当有机会进入燕京大学念书,就更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这粒种子不断发育成长,开出了艳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侯先生自1946年6月在《燕京学报》第30期发表论文《北平金水河考》,1949年夏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北京的历史地理》(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eiping)论文通过答辩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60多年来发表了或长或短上百篇有关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极富创见的研究论文,涉及北京城址起源与变迁、规划设计与改造、河湖水系、景物溯源等诸多方面。

“侯先生对北京城的研究付出的心血最多,收获的成果最为丰富,在国内外产生的影响也最大。是他首先从地理环境的视角科学地论证了北京城的原始聚落蓟城为什么会在广安门一带形成;是他首先彻底理清了北京城址的转移过程及其与河湖水道的关系;是他首先深刻地揭示了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规划的杰出成就,特别是南北中轴线的确定、形成及其所表达的“皇权至上”的主题思想;是他首先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经验和无可挽回的失败教训;是他首先前瞻性地提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他首先总结性地洞察并指出北京城市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外,是他首先认为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这件事,说明蓟已具有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因而可视为北京始建城的标志;是他首先认定金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年(1153年)是北京真正成为封建王朝政治中心的开始,即北京始建都之年;是他高瞻远瞩地反复强调水源在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如此等等,不胜枚举。”[1]在北京城研究方面,侯先生呕心沥血,具有独到深刻的见解,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侯先生尽心竭力,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因此,北京建城记、北京建都记、金中都城鱼藻池遗址记、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碑记、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北京城东南角楼记、什刹海记、白浮泉遗址整修记等与北京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性纪念性碑刻,都是请侯先生撰文的。

侯先生还主持设计、编制了《北京历史地图集》,该图集分为三集,第一集和第二集已由北京出版社分别于1988年和1997年正式出版,第三集还在编撰之中。《北京历史地图集》是侯先生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另一种形式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堪称是侯先生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集大成之作。

侯先生对北京城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形成的深刻认识,成为后人进行北京研究、规划和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石,他的北京历史地理研究论文和他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都是我们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的经典性参考文献。侯先生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深刻认识和精辟概括是北京学研究的指路明灯。

例如,北京学研究所承担、张妙弟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图说北京城”,就是在侯仁之先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三个里程碑”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图说北京城》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按照侯先生提出的“三个里程碑”思想对北京城市发展进行历史阶段划分,分为三编十八章:第一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第二编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第三编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北京。该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以时代为纲,以建筑类别和形式为目,以标志性建筑和突出事件为重点,严谨的学术性与大众化形象性相结合,用400多幅图片和精练的文字形象地展示了北京城的发展演变过程、文化积淀和建设成就,展望了北京城深厚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国际城市协调发展的方向。

2004年8月,侯仁之先生为《图说北京城》写了序。他在序中再次表达了他对北京城的热爱之情和对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情有独钟,简练地概述了北京城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动因以及历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和成就,并重新阐述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三个里程碑”思想。他在序中最后说到:“《图说北京城》一书,是由众多致力于“北京学”的学人精心编撰的,我颇感欣慰,我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我只希望历史地理这门偏“冷”的学科能够薪火相传,发展壮大。愿《图说北京城》犹如新添的薪柴,将原本已经燃烧在读者心中的爱北京、爱社会主义中国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这其中蕴含着侯先生对北京学研究的殷切期望。

三、侯仁之先生的治学精神引领着北京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侯仁之先生的治学精神博大精深,可以说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库,他的经世致用注重应用研究、严谨求实注重实地考察、视野开阔注重国际比较、热心科普注重宣传普及、关爱学生注重教书育人等令人敬佩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北京学”学人深刻领会,努力学习。

侯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的研究既有理论高度,又能深入解决实际问题,他密切联系北京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深入系统地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为今天首都北京的水利建设、城市规划、旧城改造、标志性景观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侯先生曾经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委主任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这也为他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和平台。

例如,侯先生基于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很早就提出并反复强调北京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问题,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更重要的乃是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整个北京旧城也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改造过程中全盘加以否定是错误的,颂古非今也不可取,“最重要的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而创造出我们新时代的新文化。”[2]

再如,侯先生研究认为莲花池水源对北京城的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北京城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正是由于莲花池的存在,影响到一个古代北京城的一步步成长,并最后扩建成为金朝的中都城,这就是北京建都的开始,然而,“当初西站选址的时候,有些不同的考虑,也曾经想,是否可以利用莲花池,池水近乎干枯,便于进行地下建筑,也没有搬迁问题,很快可以动工,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后来,经过三番五次的考虑之后,建议保留莲花池。现在就在莲花池的东岸上终于把西站建设起来。”[3]308这是侯先生 1998 年 4 月 24 日在为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心组学习会做题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报告时所追述的。当初,有关部门接受了侯先生的建议,将原方案做了调整,将北京西站主楼东移约百米,1996年北京西站建成通车,北京城起源的标志性景观莲花池也得以保留。后来,又在侯先生“有朝一日莲花池能恢复它的水上景观”的期望和呼吁之下,这里终于开辟成为莲花池公园。侯先生从莲花池又想到了后门桥,他认为后门桥就在中轴线上,是元大都城中轴线设计的起点,中轴线自此向北向南延伸,是北京城市规划史上重要的标志之一,已经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其残破凋零的状况让人感觉很可悲,他提出了保护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这段河道水上景观的建议[3]321。后来如侯先生所愿,后门桥也如愿得到了整修。

侯先生学风严谨,精益求精,工作标准要求高,文章反复修改,直至改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同时他不唯书、只唯实,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在燕京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暑假就参加了禹贡学会组织的“黄河后套水利调查”活动,留校任教后即担任顾颉刚教授的助手,协助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班”,定期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这项工作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野外实地考察的重要。他后来“多次徒步跋涉,跑遍了北京大半个郊野,尝试将文献的考证和野外考察结合起来。”之后,侯先生在研究工作中一直坚持进行实地考察,他不仅了解北京郊野的地貌、水系、古迹等,对北京城的建筑街巷、标志景观、河湖水系等更是十分熟悉,如数家珍,他还经常对学生们说野外考察对于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性。侯先生身体力行,直到80岁高龄还带领学生们到承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这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侯先生82岁的时候,还在暑假带领学生去内蒙古赤峰市考察,已乘坐火车到达怀柔,但因大雨冲垮路基而未成行。

20世纪90年代初,侯先生将研究北京的眼光扩大到北京周边区域,希望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探讨北京的发展、演变问题,于是,提出对北京周围地区进行“区域链”研究,首先组织开展以北滦河、潮河流域的历史地理研究,后又扩展到西辽河流域,1992年《北京大学学报》刊印了一期《历史地理学专刊》,发表了一系列以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师生为主撰写的相关研究论文。前文所述侯先亲自带队到承德地区和赤峰市进行考察,正是为了开展“区域链”的研究。

侯先生英语水平很高,具备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国际眼光,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地理学家之一,他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有关学术界影响重大。自1980年起,他经常被邀请赴国外开会讲学、做学术研究、进行文化交流,他注重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积极向国外宣传介绍中国,介绍北京,他还经常提醒年轻的学生要学好英语。他撰写了《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一文,将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首都的城市规划设计,在形式上的类似之处和各自力图表达的主题思想、体现出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区别和差异进行了比较。[4]20世纪80年代初,侯先生在美国访问时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成立于1976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委员会,回国后他立即为此事多方奔走,1985年4月在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起草并征得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同意,联名提交了一份“建议我政府尽早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提案送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获得批准,我国正式成为了缔约国,随后即开始进行世界遗产申报工作。鉴于侯先生的杰出贡献,1984年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侯仁之先生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美国地理学会(AGS)授予他乔治·戴维森勋章,侯先生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2001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GS)又授予他“2001年度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以表彰他在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特别是在野外考察和探险方面的突出贡献。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和探险委员会主席皮特·瑞文在颁奖会上这样说:“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写作和教学成就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袖人物,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他仍在继续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

侯先生非常热心科普工作,乐于将研究成果与学生、干部、市民分享。侯先生写过很多关于北京城的科普性读物和文章,深受欢迎。侯先生经常应邀为各级领导干部、青年学生做讲座。曾经在很多年里,北京大学本科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讲都是听侯先生讲《北京城》,对此很多人印象深刻。侯先生还在北大为学生开设全校性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1993年侯先生最后一次讲授《北京历史地理》选修课程,当时笔者是侯先生的在读博士研究生,作为侯先生的授课助手,协助侯先生准备教具、组织课堂、录音照相、负责答疑,并全程聆听了这门课程,不仅系统学习了侯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而且从中学到很多教学的艺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侯先生还在这次课上安排笔者讲了一课“木兰围场与避暑山庄”,这是当时笔者正在进行的博士论文研究涉及的一部分内容。侯先生讲课声音洪亮,富有激情,干净利落,不重复,不罗嗦,没有口头禅,时间掌握恰当,注意挂图、幻灯片等地理学第二语言的运用,讲课效果非常好。20世纪80年代,侯先生还曾多次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前身北京大学分校给学生上课,这也是侯先生与北京联合大学的缘分所在。

侯先生经世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的应用性,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注重对外交流和比较研究,注重实地考察,热心做科学普及宣传工作,注重教书育人等严谨高尚的治学精神和品格,深刻影响、引领着北京学努力开展应用性研究、比较研究、教学工作和科普工作,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深度服务首都北京发展的能力,办好校内的“北京学讲堂”系列讲座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乡土课堂”周末系列讲座,致力于为首都北京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城市发展服务,为提升广大市民的首都意识和文化素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尹钧科.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侯仁之教授的学术人生[J].北京社会科学,2007(1):3-9.

[2]侯仁之.论北京旧城的改造[J].城市规划,1983(1):22.

[3]侯仁之.从莲花池到后门桥[A]//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侯仁之.从北京到华盛顿——城市设计主题思想试探[J].城市问题,1987(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