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程”与新中国重工业中心城市的调整——以湖北省黄石市为例

2024-06-06 21:02

刘金林1, 顾云杰2


【作者机构】1湖北师范大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业遗产研究中心; 2上海根盛展览集团有限公司

【来    源】武汉大学《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2年第3期


摘 要: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初步确立,黄石(大冶)被确定为全国八大重工业中心城市之一。随着“156项工程”的调整,1954年全国重工业中心城市的建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虽然黄石从全国重工业中心城市中调出,但黄石保存有大量“156项工程”与国家重点项目工业遗产,主要包括新中国初期华中钢铁公司及大冶钢厂工业遗产、大冶冶炼厂工业遗产、大冶电厂工业遗产等。

关键词:“156项工程” 重工业中心城市 黄石(大冶) 工业遗产

一、“156项工程”的初步确立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重工业,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工业项目和国家确定的694个限额以上工业项目为建设重点,初步建立国家工业化体系,这些重点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等重工业部门。此外,相应地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运输业以及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注重培养重工业等方面建设人才。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业项目的完成,奠定了我国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物质基础,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经验。

苏联是第一个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中苏两国正式签订《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自1950年至1952年初,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项目共42个,其中东北多达30个。东北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钢铁、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化学、机械等重工业部门。其他地区的主要是电力工业项目,新疆有5个电厂,重庆、太原、西安、郑州各1个电站。仅关内和东北35个项目的总投资额就达34亿元,其中国外订货占30%。至1952年1月,已作出初步设计并批准的项目有15个 [1]

至1952年底,陆续商定了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的50个重点项目,以下为其中建设重工业中心城市的项目:

1952年8月,为了进一步促进苏联政府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援助,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莫斯科与苏联政府商谈援助事宜。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协定》确定在1953年至1959年间,援助建设企业91个。以下列举的为其中建设重工业中心城市的项目: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确立的50个项目加上1953年5月15日确立的91个项目,合计共141个项目[1]。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项工程”初步确立,为新中国重工业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新中国重工业中心城市的确立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黄石市华中钢铁公司(简称华钢)生产规模有了很大提升,1952年钢产量达到4.44万吨,钢材产量达到2.96万吨。华钢是黄石市以及湖北省唯一的钢铁厂,华钢的钢、钢材产量代表黄石全市以及湖北全省的产量。1952年,黄石市钢、钢材产量超过中南区五省二市,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在中国南方各省市中位列上海(7.14万吨和14.11万吨)、四川(4.8万吨和4.9万吨,今重庆的产量)之后,成为南方第三大钢铁工业中心(参见表1)。随着华钢、大冶电厂新厂、华新水泥公司大冶水泥厂新建扩建的完成,1952年黄石市主要工业产品钢、钢材、水泥(24.99万吨)产量居中南区各省市第一位,发电量(0.65亿千瓦小时)居第三位,煤炭(29万吨)居第四位,黄石市成为当时中南地区最重要的重工业城市[2]

表1 中南区六省二市195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3]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武汉市志》《广州市志》。
注:湖北省包括武汉的产量,广东省包括广州市的产量。

新中国成立初,全国只有东北鞍山这一个大型钢铁基地,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中央决定以华钢为基础建设中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初定名为大冶钢铁厂。1950年,中央重工业部钢铁局会同华钢,开始搜编华钢厂址的成文资料。1952年5月1日,中央重工业部决定成立由华钢领导的筹建大冶钢铁厂的办事机构“三一五厂筹备处”,该处日常工作主要由华钢经理高芸生负责,有关建厂筹备事宜均由华钢负责处理。1952年5月6日中央重工业部正式决定建立中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同年8月,中央重工业部再次指示:“要求该厂建设提早完成”。随即,大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队伍迅速云集黄石并开展工作。

当时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自书写修改建设大冶钢铁厂的指示[4],在黄石地区兴建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已上升到国家最高层面。

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由于中央确定建设大冶新厂为我国第二钢铁工业中心,黄石被确定为全国八大重工业中心城市之一。

表2 1952年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确定的主要工业城市一览表

资料来源: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荣鑫《在中财委召集的城市建设座谈会上的总结》。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主席乘坐 “长江舰”前来黄石视察,陪同人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杨尚昆主任、公安部罗瑞卿部长。他在黄石市委书记杨殿奎、华钢党委书记高芸生的陪同下,视察华中钢铁公司。他对杨殿奎、高芸生等人说:“希望你们把这个厂办大办好。”当时,毛主席的“办大办好”是指创建中国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1951年—1954年,中南局、湖北省、黄石市的工业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建设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大冶钢铁厂上。

1953年,苏联专家巴拉金主导编制《黄石市区总体规划》。此规划为配合国家第二钢铁工业中心建设,创建全国重工业基地,规划市区总面积 400 平方公里,人口 80万;规划黄石市下陆长乐山南为大冶钢铁厂厂址;为解决钢铁厂的航运交通和供排水问题,规划开凿运河从黄石市区长江戴司湾经磁湖至下陆。

三、156项工程与新中国重工业中心城市的调整

截至1953年,先后确定援助项目141项,后来部分项目中止、分解,变成了136项。1954年8月,援助项目取消了1项,并入了2项,并新增加了11项,形成144个建设项目。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又达成《对于1953年5月15日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的议定书》。其中苏联政府同意援助中国政府新建和改建13个企业,其中部分项目是对原有项目的改建或升级,实际上只新增了3项。加上前述的144项,共计147项。

在1954年10月12日签定的议定书备忘录中又新增加了15项,共计162项,其中35项为国防项目。这些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的取消了,有的分成2个项目,至1954年底被确定为156项建设项目。

在1955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时确定的156项中,由于项目调整、重复计算等原因,实际为154项。由于第二汽车制造厂(原厂址新建武汉钢铁公司)、第二拖拉机制造厂的厂址未定,山西两个煤炭项目未建,“156项工程”最终正式施工的项目为150项。

表3 “156项工程”中正式施工的重工业中心城市项目简表[6]

注:本表省略了“156项工程”中的军事工业项目,其中西安9项、太原6项、成都4项、北京3项、包头2项、大同1项、洛阳1项。

随着“156项工程”的调整,全国重工业中心城市的建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954年6月,建筑工程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确定除北京因承担首都功能做正常调出外,对全国其他城市进行重新分类排序,并对不同类别的城市,在建设资金及优惠政策方面,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

全国重工业中心城市调整最大的是黄石,从1952年的第一类城市降到第四类城市,主要原因是大冶钢铁厂厂址定在武汉青山,大冶钢铁厂后更名为武汉钢铁公司。此前“156项工程”中,有5项在湖北:黄石的大冶钢铁联合厂、大冶热电站,武汉的武汉重工具机厂、武汉电站、第二汽车制造厂。随着“156项工程”的调整,真正在湖北实施的只有武汉钢铁公司、青山热电站、武汉重型机床厂3项。

表4 1954年第一次城市建设工作会议确定建设的主要城市一览表[7]

虽然黄石从全国重工业中心城市中调出,但由于有大冶钢铁联合厂等前期建设成果,武汉钢铁公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冶铁矿、灵乡铁矿、金山店铁矿以及武大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以及大冶钢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电厂、华新水泥厂等国家大型重点项目(限额以上项目)的建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黄石工业总产值超过兰州、洛阳、大同、包头等重点建设城市,增长速度与八大重点建设城市相比排在第三位。

由于黄石市是由大冶县(今大冶市,黄石市管辖的县级市)的黄石港、石灰窑两个小镇发展而来的,在1949年连一条正规的城市马路都没有,完全是一座新建城市。1954年建筑工程部把黄石列为第四类城市也许是个遗漏,因为第四类城市的特点是,“一五”时期没有安排限额以上的工业项目,城市建设基本上是进行维护工作,必要时可对一些项目如道路等加以调整;显然黄石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许多指标甚至超过了第一类的部分城市。

从表5得知,黄石1949年工业总产值比较低,而195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前列,特别是增长速度比较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黄石是国民政府1945—1949年重点投资的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但1949年绝大部分工程还没有建成投产。

表5 黄石和1954年确定的八大重点建设城市工业总产值简表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黄石数据来自《黄石市志(上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7页。兰州数据来自《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85页;1957 年兰州工业生产总产值为1956年数据,来自《人民日报》1957年9月24日第5版。武汉、成都、包头、大同、太原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城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编制的《新中国城市五十年》,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155页。西安数据来自《现代中国经济大事典》,第2668页。洛阳数据来自《洛阳五十年》,洛阳市统计局1999年版,第160页。

抗战胜利后,黄石成为国民政府建设的重点。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委员长、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确定战后在大冶新建大型钢铁工业基地。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铁”(1938年日本侵占黄石大冶钢铁厂及大冶铁矿时建立日本钢铁株式会社大冶矿业所的简称),建立华中钢铁公司筹备处,后改建为华中钢铁公司。华中钢铁公司是国民政府筹建的战后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年产能力居于前列。

表6 《国营工业建设三年计划》中有关冶金部门的资金分配表

数据来源:《国营工业建设三年计划简表》,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全宗号28,目录(2),卷号1975。

在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之前,翁文灏一直担任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资源委员会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抗战胜利前夕,华新公司确定战后在大冶兴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水泥厂——大冶水泥厂,其年生产能力居于前列。

表7 1945年中国大陆的水泥企业概况一览表[8]

兴建大冶电厂,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战后经济恢复总计划的一部分,大冶电厂是当时国民政府筹备新建的规模最大的电厂。

表8 分配给各电厂的日本赔偿电力设备吨位一览表

数据来源:《日本赔偿拆迁委员会一九四七年度工作报告》,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全宗号28,目录(2),卷号867。

这一时期,湖北省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源华、利华煤矿,均集中在大冶工矿区。20世纪30年代,黄石煤炭的产量和销量远远超过萍乡,成为江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

1950—1957年是黄石战后投资以及“一五”时期国家大型重点项目投资的爆发期,虽然“156项工程”远远不如表中1954年确定的八大重点建设城市多,但由于工业基础雄厚,黄石1957年总产值和八大重点建设城市相比并不低,特别是增长速度处于领先地位。

四、黄石“156项工程”与国家重点项目工业遗产及其影响

(一)黄石“156项工程”与国家重点项目工业遗产

黄石工业化进程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工业遗产。 2011年,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黄石工业遗产片区;2012年,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四大矿冶工业遗产,是黄石地区众多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黄石“156项工程”与国家重点项目工业遗产包括新中国第二钢都工业遗产、大冶有色工业遗产以及大冶电厂工业遗产等工业遗产。

1.新中国第二钢都工业遗产

新中国第二钢都工业遗产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1957年在黄石兴建新中国第二钢铁工业中心而遗留下来的办公楼、厂房、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等工业遗产,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表9 新中国第二钢都工业遗产简表

2.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工业遗产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始创于1953年,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156项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公司初期称“大冶冶炼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兴建的五大铜基地之一。所属厂区主要分布在黄石市和大冶市、阳新县境内。

在1956年至1960年期间,新冶铜矿、大冶铜厂(为区别大冶钢厂,后改名为大冶冶炼厂)、赤马山铜矿等先后建成,铁路、码头等交通运输部门及机械修理厂基本形成。

表10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工业遗产简表

3.大冶电厂工业遗产

20世纪50年代的大冶电厂,现在习惯上称为“黄石电厂”,位于黄石港区沈家营街道办事处境内,东滨长江,西临黄石大道南至戴司里,北抵铜矿路,呈带形沿江布局。20世纪50年代保存下来的主要工业遗产有宿舍楼、泵房、厂房、码头等。

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日铁”发电所,更名为“大冶钢铁厂发电所”(后改名为“华钢发电所”)。1945年10月大冶电厂筹备处成立,负责人黄文治,11月筹备处租用大冶钢铁厂“日铁”发电设备,1946年3月开始运行发电。大冶电厂在恢复发电的同时,又选定黄石港沈家营狮子山长江边为新厂址,并于1947年7月成立大冶电厂新机工程处,由黄文治厂长兼任主任。同时土建工程开始动工,到1949年5月,黄石解放前夕,土建工程基本完工。1950年—1952年,有3台机组装成投产。大冶电厂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扩建项目,也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电厂。该厂在建国初期属武汉冶电业局;1953年属中南电管局第一发电厂;1956年复属武汉冶电业局,称黄石发电厂;1958年交属湖北省电力工业局;2003年归属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现更名为华电黄石热电有限公司。

表11 大冶电厂工业遗产简表

(二)黄石“156项工程”与国家重点项目的影响

黄石“156项工程”与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包括大冶钢厂扩建工程,大冶铁矿、灵乡铁矿、金山店铁矿以及武大铁路的兴建工程,大冶有色冶炼厂以及新冶铜矿、赤马山铜矿的兴建工程,大冶电厂的扩建工程,此外还有华新水泥厂、源华煤矿等的扩建工程。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到20世纪70年代,以大冶钢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大冶铁矿、华新水泥厂、黄石电厂、黄石煤炭矿务局等大型企业为核心的采掘、冶炼、建材为主体的综合工业经济体系逐步形成,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基地。

黄石因矿而生、因矿而兴,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开采,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56项工程”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大规模开采,使黄石市及其下属的大冶市逐渐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发展陷入困境。黄石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开始了城市转型的实践探索。

进入21世纪,黄石被纳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黄石市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振兴司的高度赞许以及同类兄弟城市的一致认可[11]

近年来,黄石大量的工业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发展中,逐步探索利用三千年矿冶文明史中遗留下来的古矿冶遗址以及百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形成的矿冶工业遗产等丰富的“枯竭”资源为现实服务,走出一条具有黄石特色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让“枯竭”资源永不枯竭,即创建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博物馆群保护与利用模式,包括与“156项工程”及国家重点项目有关的大冶铁矿博物馆、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等建设工作以及钢铁博物馆、煤炭博物馆、电力博物馆、铁路博物馆、港口博物馆等研究与筹建工作;开辟资源枯竭城市文化转型之路——汉冶萍铁路工业遗产文化旅游线路;最终打造中国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国黄石公园[12]

参考文献

[1]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4):95-109.

[2]刘金林.华中钢铁公司与黄石建市初期的辉煌[N].黄石日报,2010-06-10.

[3]刘金林,聂亚珍.地方工业与文化旅游模式研究:以黄石港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的创建为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黄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石市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7]曹洪涛,储传亨.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85.

[8]王燕谋.中国水泥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9]刘金林.黄石工业遗产科普旅游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10]刘金林,聂亚珍,陆文娟.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研究 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研究为中心的地方文化学科体系的构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11]梁永明. 陈敏率队赴湖北黄石"取经" 学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先进经验[N]. 萍乡日报,2021-09-14.

[12]刘金林.黄石工业遗产开发与利用对策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3(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