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珊
【作者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 源】《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3年第4期
三线工业遗产是三线建设时期在我国西部地区建设的军工企业及配套服务于军工生产的企业留下的工业文化遗存, 是非常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调整与实施而形成的现代工业遗产[1]。 目前, 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在知网以“三线工业遗产”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收录相关文章已达上百篇。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资料调查和现状记录、 遗产价值评估和评估体系建立、遗址旅游开发等领域[2-4]。 成果中既有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意义、 现状的全面分析, 也有以地域、 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5-7]。 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探讨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三线工业遗产如何体现新时代文化价值, 发挥教育功能是亟需突破的难题。
“红色研学”一词首次出现于2017 年[8], 由红色研学旅游逐渐演化而来。 以“红色研学”为关键词的论文数量从2017 年的8 篇发展到2021 年的200 余篇, 论文呈迅速递增的态势。 红色研学课程设计、 红色研学精神教育和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等关键词的联合使用度较高。 2022 年, 雷鸣[9]对红色研学做出了概念阐释, 指出: 红色研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红色研学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演进中的相关纪念地、 纪念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 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学生和旅游者开展缅怀先烈的学习教育活动。 广义的红色研学是指国家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以近现代的革命纪念地、 纪念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承载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 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内涵,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彰显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动。 简而言之, 红色研学作为研学的一种类型, 旨在通过观光体验、 研学交流和学习思考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集学习历史、 陶冶情操和观光旅游于一体,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的重要方式。
红色研学相较其他研学类型, 更突出红色精神内涵, 对研学基地主题建设, 特色的挖掘、 整理与提炼等内涵式建设水平要求更高。 三线工业遗产本身涵盖了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完全符合红色研学基地的要求, 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进而推动三线工业遗产得到更好的活化利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截止至今, 尚未有相关著述见诸报刊。 故本文重点从红色研学的视角对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做一粗浅的探讨。
三线工业遗产本身具有的红色属性契合了红色研学的时代之需、 内容之需、 形式之需。 红色研学既可以促进三线工业遗产开发利用得到更多的支持与推介, 亦能最大化地彰显三线工业遗产文化精神价值, 因此, 红色研学可以作为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 他提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各领域”, 让新时代青少年学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10], 从现实社会中获得滋养, 从而实现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本意。 另一方面, 他指出: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 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1]
研学正好顺应了教育建设发展方向。 2017 年,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指出包括研学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 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12]。红色研学作为研学的一个重要类型, 打破专业和学科的限制, 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和素养, 激发学生家国情怀, 提高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情感认同,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 红色研学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 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为例, 2021 年发表13 篇红色研学相关论文。2022 年7 月, 教育部进一步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提出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 开发现场教学专题, 开展实践教学[13]。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 红色研学对象从中小学生延伸至大学生。 由此可见, 研学尤其是凸显精神层面的红色研学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表1 “816”小镇研学课程设计表
近年来, 工业文化教育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 各地区要积极运用新中国工业文化遗产设施设备齐全、 文化精神感人等优势, 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贴近需要, 合理营造符合本地区乃至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4]。 2021 年6 月, 工信部、 教育部、 文旅部联合发文«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 该方案第七部分专门谈及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 提出发挥工业文化研学教育功能, 鼓励各地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设施培育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 让工业文化进校园, 传承弘扬优秀工业文化[15]。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及利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抓住这一契机, 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同时,推进工业文化融入大中小学课堂, 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职责所在。 可见, 重视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契合红色研学时代之需。
目前, 大众对红色研学存在一定的误区, 将红色研学简单等同于穿红军装、 吃红米饭、 唱红歌,模拟革命年代生活。 红色研学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从时间上看, 不仅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还涵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及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内容上看, 不仅包括对革命战争岁月的追思, 还包括对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追忆。 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类型代表, 也是红色研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1. 三线建设史赋予三线工业遗产红色的底色
三线工业遗产诞生于1964—1983 年三线建设时期。 三线建设是中央领导人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于1964 年开始酝酿, 1965 年作出决策, 1983 年主体建设结束。1984 至2006 年进行调整改造, 前后长达40 余年。 其决策制定、 建设开展、 调整改造等历史进程与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相连。 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广袤贫瘠的三线地区建设了强大的能源、 交通、 钢铁、 机械、 电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西部地区工业实力得到提升, 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建成了成昆铁路、 第二汽车制造厂、 六盘水煤炭基地、 攀枝花钢铁钒钛工业基地等标志性工程, 这段历史正好契合红色研学内容。
三线工业遗产的红色属性还体现在各个行业涌现出来的行业楷模及其身上体现的战天斗地的三线精神。 当年这些“好人好马”硬是挑战了“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的人性本能和“故土难舍”的传统观念, 从上海、 天津等大城市来到了荒无人烟的西部地区, 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人口大迁徙。 他们背后的“工业故事”及呈现的精神, 如“三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等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红色文化基因。 这些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 年6 月, 中组部、 中宣部印发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 指出: “要组织深入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 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 作为进行这一活动的重要载体。”[16]可见, 国家亦认同通过挖掘工业遗产的红色属性, 重塑历史记忆。 三线精神同样是红色研学的重要内容。
2. 三线工业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道路的见证
中国工业发展史与中国革命建设史是同频共振的。 许多近现代工业遗产既体现了时代历史进步,又是中国科技不断发展的见证。 三线工业遗产中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西方, 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核心元素。 独特的工业文化基因为红色研学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任何时代、 任何地区都需要传承三线建设呈现出来的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勇于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笔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工业遗产既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时代的见证, 又是新中国70 余年奋斗的见证, 经济技术进步的生动见证。 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 走完了西方人用了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 这充分显示了中共领导决策的正确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其映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历程这一历史事实, 正契合红色研学内容。
三线工业大多为军工企业, 有着军工神秘感, 距今年代较近, 部分厂房、 建筑保存状况良好,且有行业依托等特点。 此外, 三线建设中的国防项目占了较高比重, 国防项目普遍都远离城市, 周边生态环境良好, 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在三线建设时期业已基本建成, “山、 散、 洞”的建设布局导致并未被过度商业化开发, “蓝天、 白云、 红砖墙; 田园、 小路、 大厂房”, 时至今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是难得的优质旅游资源。 三线工业遗产结合人文精神、 自然风光等旅游元素加以开发挖掘, 打造成研学基地, 必将进一步丰富我国的研学资源。
实际上, 近年来, 三线工业遗产改造已经卓有成效, 随着电影«你好, 李焕英»的热映, 西部地区很多市县都在打造三线记忆小镇、 三线博物馆、 三线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些地方正是开展红色教育基地、 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的重要场所。 三线厂旧址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 部分厂房、 宿舍、 公共场所至今仍在使用, 非常具有年代气息; 当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 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迁至西南偏远之地的那一代先进人物还健在; 大量三线建设时期的图片及实物资料还保存完好。 这些资源正好可以作为红色研修培训现场教学、 体验式教学的重要载体。 可见, 已有的资源基础契合了红色研学形式之需。
三线工业遗产在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中占比较高, 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亦逐渐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认同与支持。 成渝地区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 三线工业遗产数量最多, “816”小镇和“909”基地前身均为占地广、 规模大的核工业企业, 可谓成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的代表。 两处三线工业遗产均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 2022 年被教育部办公厅、 工信部办公厅评选为“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同年亦被评为“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17], 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目前, 这两处教育实践基地都开展了红色研学活动, 本文对这两处三线工业遗产红色研学活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以期将红色研学和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结合的效果做出综合评价。
“816”小镇地处重庆涪陵白涛镇, 由“816”地下核工程附属堆工机械加工厂改造而成, 其先后获得“国家工信部第三批国家级工业遗产”“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重庆研究基地”“中国‘816’工程三线精神研究项目教学基地”“重庆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多个称号。 2020 年, “816”小镇联合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特色研学课程, 根据“816”小镇的底蕴和特色, 依托“816”工程的历史资源和工业科技遗产, 专门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红色研学项目。 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工厂场景下, 通过在融入多种学科知识, 包含三线建设史、 军工发展史、 国防教育、 金工实践等丰富内容的课堂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体验, 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提升。 “816”小镇红色研学项目着重从两个方面开展:
1. 重视研发研学课程体系
“816”小镇非常重视打造研学课程体系, 研发了三大体系课程: 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系列课程、自然探秘与劳动实践系列课程、 科技创新与金工实践系列课程, 如表1 所示。 其中, 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系列课程是最受欢迎的课程。 课程设计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可按需自由搭配, 例如设计了1 日研学、 2 天1 晚研学、 3 天2 晚三个研学时段; 课程内容可以单选一个系列课程, 也可以三个系列课程组合。
具体研学内容以最受欢迎的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系列课程为例进行分析。 该课程设有三个教学点, 第一个教学点是参观由原“816”堆工机械加工厂的冲压车间改造而成的三线陈列馆, 该馆有影像视频、 现代设计、 浮雕、 模型、 机械设备等多种展陈形式, 设有党史、 三线建设史、 航空航天史、两弹一星四大展区, 在这里主要完成基础理论教学。 第二个教学点是“816”地下核工程遗址, 在此上一堂生动的研学课程。 第三个教学点在影像记忆陈列馆, 在锈蚀的各类退役机器设备背景下, 在大量三线建设主题的影像作品和收藏品面前, 邀请曾参与“816”工程建设的老专家、 老工人, 为学生们讲述关于“816”工程建设的故事; 通过与亲历者交流, 真实还原老一辈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通过一个个故事, 学生对抽象的三线精神做出自己的解读。 该系列课程除了围绕三个教学点开展的基础课程之外, 还加入了内务整理、 应急自救、 体能训练、 枪械能手、 丛林穿越、 消防知识、 保密教育等可任意搭配的课程。
2. 关注场地功能支持与后勤保障
红色研学除了做好课程设计之外, 还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支撑与后勤保障。 首要解决的是住宿保障和餐饮保障, 运营公司将原有建筑部分改建为民宿, 并修建了全新学生公寓, 提供超过600 个床位, 公寓内热水、 空调、 卫生间、 网络设施一应俱全, 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 “816”小镇还对礼堂进行了改造, 改造为可同时满足800 人就餐的食堂, 并配有专业厨师定制的研学餐饮套餐。 基地拥有3个户外场地和包含芳华大礼堂、 星光书院会议室在内的多个场所, 舞台、 灯光、 音响等设备齐全,满足研学各种活动的开展。 此外, “816”小镇还加强了安全与医疗保障。 基地制定有全套安全管理标准与操作流程, 所有导师均经过安全培训和突发紧急情况演练; 所有研学课程均配备包括工作服、护目镜、 手套在内的多种专业安全防护设备与工具; 基地设有常驻医疗站, 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与紧急医疗品及工具。 这些功能保证了研学活动的开展。
总体而言, “816”小镇的红色研学活动自2021 年开办以来, 已成功举办20 余期, 在重庆市研学领域小有名气。 其在研学课程体系设计、 研学活动安排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 尚未打响研学品牌。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909”基地, 地处四川省夹江县南安乡, 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核动力的秘密研发地, 也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发源地。 “909”基地占地1.5 万余亩, 基地内划分有生产区、 生活区、 娱乐区等功能区, 规划合理, 设施齐全, 是座山中军工城。 “909”核工业基地拥有“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中核集团党性教育基地”“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等多个称号。
目前, “909”基地正处于研学项目建设初期阶段, 研学活动尚未得到有效开展。 基地研学活动亮点主要体现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教育目的很明确, 就是让参观者详细了解中国核工业发展史,感知中国核工业前辈们在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指示下, 披荆斩棘、 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通过网站搜索可见, 2021 年青衣街道组织机关党员、 夹江县永兴初级中学、 夹江中学、 乐山市水利局、 夹江县财政局、 夹江县教育局、 九三学社乐山市市中区支社等20 多个单位均前往“909”基地进行了党史教育。
“909”基地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研学流程: 先观看“909”基地宣传教育视频, 再依次参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 山头指挥部、 彭士禄事迹展、 彭士禄及赵仁恺故居、 反应堆堆芯科普模型, 最后在九O 九纪念碑拍照留影。
为了让“909”基地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2022 年2 月,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委托四川省新华文轩集团打造“909”基地红色文化的精品研学线路。 双方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 在营地建设、 课程研发、 研学实践等方面深化融合, 以体现“909”精神、 演绎“909”故事为核心, 弘扬爱国主义, 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一个科技报国、 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此外, 利用科技志愿者开展科普教育辅导, 全方位、 多层次合作, 打造乐山特色工业文化遗产精品研学营地, 为全国青少年搭建广阔和便利的研学实践教育平台。
但总体而言, “909”基地研学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 现阶段主要为乐山市区党政机关、 中小学的党建活动。 研学内容缺乏深度挖掘, “909”故事尚未广泛收集整理, 研学路线仅以串点为主, 形式较为单一。
尽管研学旅游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结合工业文化教育的红色研学尚未发展出成熟的业态。 三线工业遗产结合红色研学加以开发利用, 凸显其重要的教育功能, 仍然任重而道远。
1. 建设标准的缺乏
三线工业遗产属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是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 依托三线工业遗产开展的红色研学不能营造成“网红”式的打卡观光, 出现学员参观后没有太多记忆、 感动一下回去就忘的现象。 目前三线工业遗产红色研学的困境: 一是基地建设缺乏参照标准, 故而对于研学内容如何深挖、 形式如何设计等问题, 各项目采取的策略五花八门, 建设水平层次不齐。 例如“909”基地开发还停留在拍照留念、 静态陈列等阶段, 展陈没有特点亮点, 缺乏对研学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 二是红色研学没有明确的约束标准, 研学要达到什么效果、是否入脑入心, 还缺乏量化的指标。 因此, 红色研学急需相应标准加以规范引导。
2. 研学业务亟需拓展
目前, 红色研学业务拓展主要依靠开发公司的宣传, 而研学主体主要为大中小学生, 其顺利实施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的配合。 “816”小镇红色研学经过一年多的探索, 在疫情影响下, 盈利并不显著,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宣传推广效果不佳。 “816”小镇的开发商星光文旅是一家重庆民营企业, 与当地学校、 教育部门联系并不紧密; “816”小镇红色研学主要依靠承担项目内培训业务的公司宣传和自媒体宣传, 宣传力度明显不够。 “相较于同在乐山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峨眉山、 乐山大佛等,“909”基地的项目优势不突出, 不是本地文旅部门的宣传重点; 其自有宣传主要停留在县域层面, 力度不强, 相距仅100 公里的成都市内, 很多市民都对该基地一无所知。 研学业务拓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研学导师问题。 “816”小镇红色研学导师多为公司内培人员和当地退休人员, 这使得研学课程设计欠缺系统性, 研学内容讲解深度不够。
3. 研学对象较为单一
目前研学对象主要为中小学生, 研学活动也多为学校组织开展, 大学生研学项目尚未有规划。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 研学基地如何扩大研学对象范围, 并根据不同对象设计形式多样的课程还需要深入思考。
1. 出台研学标准规范
目前, 我国现行研学旅行标准可分为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团体标准四大类, 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规范»对服务提供方、 人员配置、 服务项目、 研学旅行产品以及安全管理等几类研学旅行基本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 2022 年12 月28 日, 工信部发布了«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营)地评估标准(修订)»与«工业文化劳动教育基(营)地评估标准(试行)»。 «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营)地评估标准(修订)»重点对研学主体、 实践载体、 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例如, 研学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 增加了大学生群体; 实践载体范围由单一的基地进一步扩大为基地及营地; 同时, 增加了对研学基地的星级评定, 对基地的课程体系化建设、 师资情况、研学安全保障、 教育教学设备等研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文化劳动教育基(营)地评估标准(试行)»则具体规定了工业文化劳动教育基(营)地术语、 整体建设、 课程设计、 运营与服务、 安全保障等内容。 这些新出台的标准为工业研学的开展进行了规范。 研学旅行的地方标准则相对较多, 例如2021 年四川省文旅厅发布了«研学旅行基地设施与服务规范», 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基地(营地)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 该标准的发布不仅对四川省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建设、 运营、设计提出了指导性规范和要求, 也为研学旅行参与者与研学旅行机构选择研学基地和营地、 制定研学线路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将四川省研学旅行中的“标准引领”“产品跟进”更好地发挥出来。
但截至今日, 只有江西省于2022 年发布了«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评定规范», 并定于2023 年1月1 日实施。 江西率先提出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红色旅游服务示范景区的品牌创建工作及其评定规范, 对于红色研学的界定、 红色研学进一步规范发展、 提升红色旅游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河北省亦即将出台相应规范。 在新文旅时代的背景下, 对于四川、 重庆等红色研学资源丰富的地区,若要加强红色研学的体验感, 营造良好的红色研学氛围, 引导和助力红色研学可持续、 规范化发展,制定类似的地方性红色研学基地评价标准尤为必要。
2. 加强基地建设
基地是红色研学的重要载体。 在已有遗址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开发, 建设温馨舒适、 功能完备的研学实践基地是红色研学开展的基础。
第一, 解决交通问题。 虽然现今公路网非常发达, 但三线工业遗址周边仍然存在公共交通班次不多的问题。 有的三线工业遗址面积较大, 参观点之间的小交通不便利。 例如“909”基地占地1.5 万多亩, 这座山中军工城分为三个厂区, 不同区之间至少有十五分钟以上车程; 第一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 彭士禄院士旧居、 桥头潜艇雕塑及文化墙间的距离较远, 尚无完备的交通解决方案, 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第二, 加强建筑改造, 完善场馆功能。 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1979 年提出“场所精神”这一概念。 他指出场所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 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氛围, 通过“形态、 颜色或排列能产生明确地认同, 动人的结构和环境中非常有用的心智意象”[18]21。 场所精神虽然是无形的, 不被人们直接感知, 但能够通过触发身体情绪, 感染个体; 其只能靠心灵感受和领悟才能真正深刻地感受到, 这让空间具有情感感染力。 当下一些研学基地, 文化传播形式过于行政化, 表达方式过于单一, 很难激起参观者的情感共振。 而近似于厂房改造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亦存在复制性, 这样的改造容易造成方向感和认同感的迷失, 并不能唤起参观者深层次的记忆。
因此, 三线工业遗址一方面要有选择性地开展建筑改造, 做好功能分区, 完善场地功能支持;“空间是被相互联系的实体特质有限制、 有目的地营造出来的, 只有当它被赋予了来自文化或地域的文脉意义之后才可以成为场所”[19]。 通过物质性营造和空间策略的运用来建构, 进而营造“场所精神”。 另一方面, 提高三线工业遗址纪念馆展陈质量。 博物馆、 陈列馆等纪念性空间所营造出的场所精神, 是有思考、 情感、 精神和社会功能的场所, 用来纪念过去, 表现历史, 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 因此, 在现代的纪念性空间中, 参观者心理感受是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 “通过设计好的空间路径, 参观者会在博物馆体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国家的价值观与信仰内化。”[20]99三线建设陈列馆、博物馆等纪念空间一定要将吸引物、 具体停留点、 停留时长等主观判断和核心价值观植入其中, 构建态度明确的信息传递方式, 最终实现展示的意义。 由于受经费等多种因素限制, 有的三线工业遗址展陈质量不高, 仅有部分实物、 照片, 现代数媒流行元素与三线建设史、 工业发展历史不能有机结合。 三线企业很多是军工企业, 更需要多种形式的展陈科普介绍, 才能让红色研学有血有肉。 例如, “909”基地一定要对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是什么, 华龙一号的前世今生进行充分展陈。 学生通过介绍, 才能更深刻感悟彭士禄、 赵仁恺、 周邦新等科学家们在缺乏技术资料、 没有援助专家、 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 从玩具模型和几张模糊的照片中寻突破, 历经无数次失败试验和探索, 成功研制核动力装置, 使中国的核工业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 感悟研发人员隐姓埋名、 无私奉献、 攻坚克难的精神, 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3. 研学课程设计
社会记忆理论认为, “记忆不是一个复制问题, 而是一个建构问题”[21]25。 红色研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讲述一个个历史人物、 历史事迹, 调动学习者的情感, 激活记忆的再生。 因此, 红色研学课程需要重点突出三线精神这一内核, 并从“学段对接、 深挖内涵、 创新形式、 立体呈现”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灵活地开发设计。
第一, 研学课程的差异化。 例如, 大学生侧重“听”, 聆听研学导师的报告、 讲座, 听三线人讲述奋斗历史; “观”, 参观三线工业遗址、 行走在改造后的场所中体验情景再现; “研”, 跟研学导师研讨, 如研讨“两弹一艇一星”项目的完成, 是举国任务体制的结晶, 这种体制与计划或市场体制有无关联? “感”, 写感想、 谈感受, 感悟红色历史, 感言理想抱负。 中小学生除了侧重“听”, 还重视“讲”“演”: 例如学员在“909”基地讲述“09 小分队”,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生死试航的故事; 模拟当年场景, 演绎楷模故事等。 总之, 研学要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研学课程, 才能充分调动大中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实现研学教育的入脑入心。
第二, 研学课程的专业性。 红色研学较多是通过讲解游览的方式去执行, 导览员多为当地导游或公司内培人员。 基地要培养专业的研学导师, 从根本上将学与行, 教育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起来。研学导师需要系统的培训, 凭研学导师资格证上岗, 或者聘请高校教师成为研学导师, 保证红色研学的专业性。
第三, 研学课程的趣味性。 红色研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 一定要突出寓教于游的特点。 红色研学既要增加学生研学活动的参与性, 又要注意不能变成单纯的参观旅游、 拍照打卡。 研学活动的主旨是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达到红色基因的传承。 这种教育不是死板的, 要通过精心安排, 增加活动趣味性, 甚至融入科技元素, 实现沉浸式体验与互动; 增加彩绘墙面涂鸦、 数字影像设计等项目, 将基地固有的红色文化主题阐释完整、 清楚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四, 学科教学链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 红色研学可与中小学劳动教育、 科技活动、 民俗体验, 大学生第二课堂相结合。
4. 做好宣传工作
目前, 三线工业遗产红色研学较少看到广泛宣传, 三线工业遗产关注者多为当地政府、 企业和三线人, 例如“909”基地2021 年的参观者基本上为参与夹江地区党政机关党史学习教育的人员。 做好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第一, 加强在大中小学校的宣传。 宣传对象不能仅仅放在中小学宣传,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 高校宣传同样重要。 高校研学的知晓度不广, 鲜少被提及。 在推广过程中可考虑将其与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等相结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还可以与支部活动结合起来。 此外, 红色研学视野需要拓宽, 高校思政课教师亦有研修的需求,可以联系高校宣传部、 党校、 干部学院等加强三线工业文化实践基地宣传。
第二, 宣传手段需要多样化。 一方面, 宣传可以结合思政课开展研学线上直播, 通过线上、 线下融合的方式, 吸引广大师生对三线工业遗产的关注。 另一方面, 在大数据时代下, 加强自媒体平台的运用, 树立准确的目标定位, 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宣传, 增强知名度。 此外, 还可以通过红色文创产品等方式加强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论教育时, 多次提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 形成学校、 家庭和社会各方参与的合力育人模式, 共同营造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红色研学是实现合力育人的重要途径。 三线工业遗产既承载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厚重的三线建设史, 又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道路艰难的发展历程, 因此三线工业遗产本身涵盖了优质的红色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 契合了红色研学时代之需、 内容之需、 形式之需。 在三线工业遗址上开发红色研学, 可以让学生感受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 增强四个自信, 补理想信念之“钙”, 从现实社会中获得滋养。 同时, 红色研学又可以促进三线工业遗产开发获得多方位支持, 受到更多人关注, 让三线工业遗产保有生机。 本文基于“816”小镇、 “909”基地两个研学基地进行实例分析, 提出三线工业遗产与红色研学结合要从出台研学标准规范、 基地建设、 研学课程设计、 做好宣传工作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1]吕建昌. 三线工业遗产概念初探[J]. 宁夏社会科学, 2020(04): 139-146.
[2]徐有威, 张程程, 喻双全. “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2(04):18-25.
[3]冯明、 吴运江.“记忆与遗产: 三线建设研究”高峰论坛综述[J]. 三峡论坛, 2020(03): 66-70.
[4]吕建昌. 机遇与挑战: 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与思考[C]/ /当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聚焦三线建设工业遗产.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136-140.
[5]徐嵩龄.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意义: 基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价值认知[J]. 东南文化, 2020(01): 6-11.
[6]李勤, 尹志洲, 程伟. 大三线建设下的军工企业工业遗产再生重构研究[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06):67-71.
[7]王毅. 重庆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利用——以天兴仪表厂为例[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11):66-70.
[8]赵晓阳. 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旅游初探[J]. 中外交流, 2017(27) : 46-51.
[9]雷鸣. 开展红色研学的四个原则[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03): 1.
[10]新时代, 总书记这样寄望青年[N]. 人民日报, 2022-05-05(001) .
[11]习近平2022 年4 月25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EB/OL]. (2000-04-25)[2023-06-07]. https: / /gjzl.cnki.net/? PlatForm=skpt#pageNav=.
[12]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 (2017-10-30)[2023-06-07]. https: / /www.gov.cn/xinwen/2017-10/30/content_5235316.htm.
[13]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8-10)[2023-06-07].http: / /wap.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14]教育部等11 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 (2016-12-19)[2023-06-07]. https: / /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3.htm.
[15]关于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年)»的通知[EB/OL]. (2021-06-04)[2023-06-07]. https: / /www.miit.gov.cn/jgsj/zfs/wjfb/art/2021/art_a2444e673ffe4b3a9cb1088bb2c641f0.html.
[16]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EB/OL]. (2018-06-29)[2023-06-07].
[17]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拟认定名单公示[EB/OL]. (2022-07-25)[2023-06-07]. https: / /jxt.sc.gov.cn/scjxt/ggtz/2022/7/25/0935fb282ffa48d7a1f8f45d208b6827.shtml.
[18]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19]张位中. 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10): 13-16.
[20]王建民.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4 辑)[M]. 北京: 文津出版社, 2014.
[21]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